农牧世界 – 406 (04/2025) 大马首个种虾育种中心成功培育YHL德师傅虾苗

馬來西亞首個位於豐盛港的南美白蝦(Litopenaeus vannamei)種蝦育種中心(Nucleus Centre)經由基因鑑定與篩選技術,成功培育一款全新的YHL-PHI TIK蝦苗,生長更快、具更強抗壓及抗病性,不僅強化本地資源,還將減少對進口種源的依賴,符合國家糧食安全政策的長期目標。

基因鑑定與篩選優質蝦
YHL集團(YHL Foods Group)旗下子公司YHL Aquatic私人有限公司的有關成就,迎來馬來西亞對蝦養殖業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該項目是繼泰國普吉島種蝦孵化基地開發南美白蝦苗後的又一重大進展,因此蝦苗以泰國籍培養人Chaicharoen的名字命名為YHL-PHI TIK(YHL德師傅精選蝦苗)。

為慶祝這一成就,YHL Aquatic私人有限公司日前為YHL德師傅蝦苗及育種中心舉辦推介儀式,相關儀式由農業及食品安全部秘書長拿督斯里依山依薩蒞臨主持,出席者包括大馬漁業局總監拿督阿德南及大馬漁業發展局全國總監韓丹等。

YHL Aquatic位於豐盛港的育苗場於2023年10月投入運作,并於今年2月正式升格為育種中心。YHL董事經理羅源興在當天的儀式上介紹,旗下公司通過基因鑑定與篩選技術研發出的YHL德師傅蝦苗的生長速度更快,平均每日增重(ADG)大約0.33克,比起目前市場上平均需要120~150天達至30只/公斤的規格,YHL德師傅蝦苗僅需112天。

此外,YHL德師傅蝦苗對環境的抗壓性及EHP具有抗性,同時成蝦色澤更紅潤。EHP為蝦肝腸胞蟲病,是一種細胞內寄生細菌,可引起養殖對蝦的嚴重疾病。這種細菌會降低蝦的消化能力和生長速度,給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該項目已獲 得 馬 來 西 亞 良 好 農 業 規 範 認 證(myGAP),涵蓋孵化場運營、對蝦進出口業務,並取得魚類質量證書(FQC),充分體現公司對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的嚴格要求。此外,該項目高度重視可持續水產養殖,采用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系統(IMTA)及超密集養殖模式,並結合人工智能(AI)技術,實現高效、環保的生產方式。此創新策略不僅提升產量,同時確保養殖場運營更加高效,並減少對環境的影響。IMTA是一種可持續的水產養殖模式,通過在同一生態系統中協同養殖不同營養級的生物(如魚類、貝類、藻類等),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技術助力減少依賴進口
拿督斯里依山依薩祝賀YHL Aquatic的成功,並對這項成就感到光榮,他也形容,這是一項足以改變本地養殖業的壯舉。他表示,全球氣候變遷,除了讓海洋水平上升,也改變海水水溫,這也讓養殖蝦的生產變得不穩定。

“YHL Aquatic的這項技術,不僅提高種蝦與蝦苗的品質,也讓蝦市場的供應更穩定並促進國家糧食安全。隨著全馬首個育種中心的啟用,我國也將有自己培育的種蝦與蝦苗,不需要再依靠進口,這是讓國家驕傲的成就。”

“YHL德師傅蝦苗培育項目的啟動及育種中心的落成,充分展現了通過先進技術和可持續發展模式,推動水產養殖業邁向更高水平的決心。我們期待這一項目能為養殖業領域帶來積極影響。”

與此同時,YHL集團主席拿督卡立則強調,此成就離不開團隊的持續努力、創新發展及政府與產業夥伴的支持。他表示,這種協同合作將為社區帶來長期效益,並鞏固馬來西亞作為全球對蝦養殖業領導者的地位。

完整產業鏈推動競爭力
YHL Aquatic不僅專注於高品質種蝦與蝦苗的生產,同時構建完整的產業價值鏈,從上游的蝦苗生產到下游的市場營銷與加工,打造一體化運作模式。位於YHL迪沙魯養殖場(YHL Desaru Farm)的成功案例,進一步印證了該項目的巨大潛力。該養殖場自2019年在BioDesaru運營,從10英畝擴展至目前的216.5英畝,2023年開始采用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系統(IMTA)進行水處理;2024年再創下高產紀錄,共產945公噸白蝦,2025年目標年產為2,000公噸白蝦以供應國內及國際市場。隨著新一代先進技術全面投入運作,該項目預計將在2027年全面達產,進一步推動行業增長。此外,YHL Aquatic業務正逐步擴展,並計劃額外開發150英畝土地,用於貝類與魚類項目發展以及生態旅游和冷凍加工廠的建設。

拿督斯里依山依薩於推介儀式當天,在羅源興及團隊陪同帶領下,參觀該集團設於迪沙魯的養殖場,並贊賞養殖場的現代化管理,及對ESG(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高度配合。

YHL Aquatic目前在迪沙魯養殖場共有68個養殖池及35個育苗池,采用深海水與多種益生菌養殖及自動化的運作模式。

YHL Aquatic始終致力於通過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提升水產養殖行業的競爭力。公司已成功打入國際市場,將種蝦及蝦苗出口至中國、越南、臺灣、巴基斯坦及孟加拉等國家,進一步強化馬來西亞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